周星 影视艺术概论 周星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产品名称:影视艺术概论
- 是否是套装:否
- 书名:影视艺术概论
- 定价:29.00元
- 出版社名称: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 作者:其他作者
- 书名:影视艺术概论
影视艺术概论
- isbn:978-7-04-020855-9
- 作者:周星
- 出版日期:(咨询特价)-10
- 定价: 29.0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高等院校影视学教材,内容涵盖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艺术发展史程、影视艺术类型阐析、影视艺术鉴赏与批评四个方面。教材在总体把握影视基本特性、传媒特性和发展趋势等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入手,进入到影视的具体形态,最后到影视的鉴赏、批评的实践层面,使学生在掌握影视艺术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影视创作的方法、操作如编剧、导演、摄影/摄像的基础上,增强影视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教材还增设了电视电影和数字电影、电影科技等内容。本书适用作高等院校影视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材,可作专升本、小大专教师培训及高校选修课程。
目录
绪论:中国电影电视发展之路
第一节 中国电影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电视的发展
理论编
第一章 影视艺术基本概念
第一节 影视艺术概念
第二节 影像和镜头
第三节 声音
第二章 影视创作
第一节 创作概念
第二节 编剧
第三节 导演
第四节 表演
第五节 摄影/摄像
第三章 电影理论形态
第一节 电影理论概述
第二节 纪实理论
第三节 蒙太奇理论
分类编
第四章 电影分类
第一节 电影分类原则
第二节 类型电影
第三节 故事片
第四节 纪录片
第五节 电视电影
第六节 数字电影
第五章 电视分类
第一节 电视分类原则
第二节 电视类型分述
第三节 电视剧
第四节 电视栏目
第六章 影视文学
第一节 影视文学定义
第二节 影视文学基本特征
第三节 影视文学分类
第四节 影视文学创作与改编
历史编
第七章 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第一节 美国电影发展简史
第二节 欧洲电影发展简史
第三节 亚洲及澳洲电影发展简史
第八章 中国电影发展史
第一节 前45年中国电影创作(1905—1949)
第二节 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49—1976)
第三节 后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76一)
第四节 香港电影
第五节 台湾电影
第九章 中外电视艺术发展史
第一节 世界电视艺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电视艺术概况
第十章 世界电影理论发展史
第一节 经典电影理论时期
第二节 现代电影理论时期
第十一章 中国影视文学创作发展概况
第一节 电影文学创作
第二节 电视文学创作
第三节 港台电影文学改编
鉴赏与批评编
第十二章 影视鉴赏的概念和任务、方法
第一节 影视鉴赏概念
第二节 影视鉴赏的任务与方法
第十三章 影视艺术批评的任务、类型和方法
第一节 影视艺术批评的含义
第二节 影视艺术批评的任务
第三节 影视艺术批评的类型
第四节 影视艺术批评的方法
第十四章 影视艺术鉴赏与批评写作_
第一节 影视艺术鉴赏与批评文体特点
第二节 影视艺术鉴赏与批评写作类型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咨询特价)年,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影视文学》一书,作为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教材。该书自出版以来,广为大专、本科学生使用。但随着影视传媒的快步发展,对其加以改进的呼声也开始明显,影视艺术的发展现实,要求重新撰写一本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读本。根据多年影视艺术教学实践和研究,特别是借鉴近年来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我们新编了这本高等院校影视学教材《影视艺术概论》。
本书从影视艺术的文本出发,立足于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兼顾了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一方面满足学习影视文学的学生对于文本形态的要求,满足影视文学、影视艺术教学的双重需要;另一方面又从影视艺术是影像艺术的现代要求出发,注重从声画艺术的具象表现中凸显影视艺术本色,力图成为在加强影视艺术要求基础上叉具宽泛意义的艺术类教科书。因此,本书一方面开设专节介绍影视文学,并引入许多影视文本案例;另一方面,又不局限于影视文本分析,而突出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社会功能、表现手段、表现样式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本书在编写时,既考虑仍可作为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教材,适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着重培养中学教师影视艺术基础理论知识与创作、鉴赏等基础能力等综合素质;又突出影视艺术教学的包容性,上升至本科层次,以作为影视艺术专业必修教材和影视艺术选修通识教材。
本书从影视艺术的文本出发,在总体构架上,以编、篇章形式组织,内容包括绪论、理论编、历史编、类型编、鉴赏批评编,按照总一分一总结构,力求在总体把握影视基本特性、传媒特性和发展趋势等的基础上,从理论入手,进入到影视的具体形态,最后到影视的鉴赏、批评的实践层面,深入浅出。内容涵盖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艺术发展史、影视艺术类型阐析、影视艺术鉴赏与批评四个方面。
教材的特色包括:一是注重对学生的指导性和操作性的认知,使学生在掌握影视艺术基本原理以及对创作过程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影视的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突出掌握影视批评的方式方法及影视批评能力的培养。二是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影视创作的方法与操作,增加编剧、导演、摄影/摄像等层面偏技术性的介绍。三是增加了对于影视类型介绍的章节,分别对电影和电视的不同类别给予描述。四是在对影视历史的把握中,采用更为简洁的方式划分历史时期。世界电影史采用美洲、欧洲、亚洲分别介绍的方尸中国电影则区别内地、香港、台湾分别描述介绍。
后记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主持编写,主编负责制定整体构架和具体章节细目,并撰写部分章节及前言、绪论和尾声。全书初稿经过主编几轮修改形成现在的构架。
本书具体章节写作参与者主要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王宜文教授、张智华教授、路春艳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王利丽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左衡讲师,张燕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南京艺术学院陈捷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杨海燕。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周清平、王庆福、李艳、崔军、刘涛、郝延斌等参与了一些章节的撰述。在此特别感谢定稿阶段协助主编对全文格式、内容和注释进行修定的博士生郝延斌以及硕士生蒋盼,由于他们的努力,内容表述和行款格式得到较好的统一。
本书在大量翻阅资料的基础上写就,其中参考了国内外许多专家撰写的专著、论文,吸纳了不少出色的观点,在此一并致谢。但由于撰写者的研究笔力所限,还会有不少缺憾,诚请提出批评指正。
最后,特别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肖冬民、金学影等同志对书稿的进一步完善给予的具体指导帮助。
文摘
二、诗电影风格
诗电影风格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诗电影”作为电影史上的一个名词是指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一种创作主张和艺术样式。主张用“诗的语言”拍电影,注重联想、隐喻、象征、节奏等诗的创作方法在电影中的运用。追求纯光影、线条、画面的技巧处理,展示紊乱的下意识活动,力图探索电影的所谓纯诗性。1925年起,法国先锋派理论家A.伯克莱、L_慕西纳克、J.爱浦斯坦等都把电影与诗结合起来,把电影当做表现“主观幻觉”的手段,主张主观幻想的绝对自由,热衷于探索电影隐喻,反对电影情节。他们还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因此,早期先锋派电影创作者被称为“银幕上的诗人”。同一时期,苏联电影界以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为代表,也对电影中的诗的语言特别是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虽没有像法国先锋派那样陷入极端,即宣称“梦幻、迷醉与精神错乱是电影诗的真正内容”,但在一段时期内也倾向于否定情节。然而苏联电影家们探索诗的语言及富于诗意的隐喻是为了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观现实。他们创作出《战舰波将金号》、《土地》、《母亲》等以富于隐喻性的电影语言,运用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段,将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对社会历史进行高度概括的作品。电影从默片阶段进入有声电影时期之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散文语言的运用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很少再有人对“诗的语言”进行孤立的探索了。但包括先锋派在内的早期电影艺术家们对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的探索成果,构成了现代电影表现手段的有机部分。现代具有诗风格的电影更为关注隐喻因素和叙述因素的结合。
50年代中期以来,诗风格的电影在苏联继续得到发展。它们常常用少量的语言传达出大量情绪内容,情绪一旦被激发,就能把思想推向前进,推进影片的表达。他们的创造往往充满了力量,具有多义性,从而创造出了一个梦幻真实的电影世界。在他们的电影中,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想,特定的社会氛围,人们内心生活的绵延和冲动,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经历的冲击均表露无遗。以杜甫仁科、卡拉托卓夫、塔尔可夫斯基、帕拉杰诺夫等为代表的电影创作探索了电影的各种可能性,或多或少超越了“诗电影”,但是,作品里流溢着浓郁的诗性依然存在。杜甫仁科的《海之歌》没有把影片拍成海的故事,而是要拍成海的诗。这位电影诗人以纯属诗的结构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整部电影画面富于诗意的概括和借喻,通篇以种种隐喻的手法展开素材,如以母亲和摇篮作为画面的前景,以战争场面和战马飞腾为背景,以此来探索电影表现特性的核心,从而把平凡的东西和崇高的东西以一种诗意的感触聚拢起来,使银幕上既有极不寻常的形象化隐喻,又保持有现实事物的某些特征。